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

好險我不是學歷史的

讀書有一個發現,那些人物傳記(或從各種周邊著作去了解一個人物的生平)總會被我發現「空洞」--可能是我有偵探的天性,有自信蒐集足夠線索,那些空洞並不是我漏掉的;而是像把一件衣服對光一照,發現上面竟有許多小洞--剪裁配色漂亮的不得了的有洞(可能是為賢者諱),那已經保存得不太好有所破損的衣服當然也免不了(後來加上去的補綻,揭開也是洞,即使已經揭不太開)。

為什麼是這個地方有洞?(為什麼這裡不能說清楚)是我會放在腦子裡一直繞的問題,不一定想到答案,就會睡不著。繼續用衣服這個比喻,有時像李敖之流寫文章論人,像把人家的衣服縫上一道流蘇,我反覆想過,才覺得那根本不重要,但從此所有再看那件衣服的人,都會先看到那搶眼流蘇晃來晃去。
我凡是一陣子都讀歷史,不但覺得沉,還會被這些疙疙瘩瘩搞得腦子繞不完,不免同情那些學歷史的人。

最近老寫故居系列,每次寫個2000字稿子卻留了一堆頭緒自己慢慢想。殷海光跟屈原不就同樣的故事嗎?他的故居根本只剩個空殼,裡面連家具都沒留下,我其實有個直覺的推論,但是那兩千字裡卻不要講明這一節比較好。或許小洞還是好過亮片流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