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

車票與悖論

朋友轉寄一篇李家同寫的文章「車票」,我以前應該就讀過,再看一遍還覺得蠻感動,沒想到沒過一兩天,越來越覺得有問題。文章以第一人稱說不喜歡過母親節,因為從小被遺棄在新竹德蘭中心,是修女養大的;長大之後憑著車票這項線索,到屏東尋找生母,在學校當工友的生母已經過世,文章主角卻因為多年來生母保留著的、一次次偷偷到新竹看他的車票,重新認同了母親。文章的結論,大約是他長大成人、學業事業也有了成就,或許該感謝生母的遺棄,因為這樣他反而有比原生家庭更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,等等。

這篇文章(民82年發表)會被一直轉寄,表示很多讀者受到感動,但我卻覺得這整篇談心情逆轉的文章,建築在很不穩的平衡上--例如屏東的校長說,我們這個小鎮從來沒有一個國立大學的畢業生,可見你離開比較好,之類的價值判斷。最不能說服我的,是一輩子沒有和媽媽四目相對、沒有真正看過摸過媽媽的遺憾,怎麼能跟任何成就相提並論?我突然警覺到,像「車票」這樣好讀的文章,其實問題大了!

之前聽張大春的廣播討論論語和莊子,特別提到他們的筆法多用悖論,例如:什麼什麼非仁、你怎知某A不是某B?等等,為何不用直述句就好?清楚明白?因為孔子和莊子在討論的是道德和價值判斷。面對這種主題,連孔子和莊子都不敢直接下結論啊。

我看了幾期的【親子天下】隱約覺得有點問題,從悖論這個角度看,大約找出了一個癥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