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哪裡不蘇湖

逛書店看到一本安寧醫療醫師出的書,取名「春草年年綠」,不用翻就被打到了。更厲害的,是王健壯新書「我叫他爺爺」的書腰文案——原來,死亡正是存在的入口。
接下來我在書店已經無法專心找我本來要找的書,不斷想著因為這兩句話湧上來的事。

如果改成「離別正是存在的入口」,對我來說也通吧。

跳開講個別的。事實證明,完全不直接的東西,還是有人會看懂的,那個完成本就在讀者;若說文章有餘韻,那漣漪也在讀者一端。作為作者,我該想的是盡力把要說的事寫清楚,不是照顧編輯考量,即使是寫邀稿報導,也該如此。
固定的媒體寫多了,那個超過十年的,我已經很清楚刊物屬性和編輯口味(或說侷限),有些東西,我自己下筆就先剎車,更別說我自認編輯刪掉一些不該刪的句子。凡是編輯反應看不懂的,我不想多做解釋,改稿時乾脆自己刪掉。

我非常肯定編輯的存在,畢竟我自己也當編輯,而且不時TMD有句子不通順或腦子轉不過來的時候,有人看過總是好的。但是我不該在自己和讀者之間再安一個編輯的哨站。最近老是覺得作文不流暢,應該是這個原因。我放棄跟編輯溝通,被動接受他們的意見,只會退步,因為我沒有仔細衡量到底哪樣好些,就讓文章零落;而且脾氣沒好到哪裡,屢次壓抑下來,那天還是會做一次爆發,變成只是在氣別人膽敢批評我。

作為讀者,我有很好的感受力,如果把自己當作第一編輯,應該比邊寫邊顧慮那些「公務員」好多了。有些工作如果形成不能進步的慣性,雖然輕鬆,也有感情,或許還是得捨。
話說回來,人家編輯不是笨蛋,為什麼就不肯把適合我發揮的題目發給我呢?就不夠好啊!
是板凳還是先發,怨教練沒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